Dec 30, 2007

Are you joking, Mr. Gaudi?


到西班牙第一站是巴塞隆那 Barcelona,而首先要參觀的是高迪先生 Antoni Gaudi 的傑作。高迪先生是巴塞隆那之寶;他的建築設計在巴塞隆那四周都有。最特出的是圭爾公園 Park Guell 和聖家教堂 Sagrada Familia。他的建築設計非常獨特,在十九世紀非常罕見,好像和大家開玩笑。圭爾公園是一個失敗的豪宅項目,後由圭爾先生捐贈給市政府開放讓公眾使用。香港如果豪宅泡沫爆破不知可否有這樣安掛。Gaudi 在公園內用不規則形狀的石塊和彩瓷造出不規則線條的作品。聖家教堂是為耶穌一家三口建造,但又是一個失敗的項目;Gaudi 至死都不能完成。因為設計太古怪,後繼的建築師都無法接下去;直至一百年後的今天,工程仍在進行。後來者可以做的,是在外牆設計一些更古怪的雕塑。相片已上載至網頁

Dec 27, 2007

Paganini

有人話帕格尼尼 Paganini 是魔鬼的化身,亦有人話佢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換取驚人的小提琴演奏技巧。Paganini 的技巧如何只有傳說,因為他在生時還未有錄音。但他寫下的樂譜,至今仍然難以演奏,是小提琴家的試金石。Salvatore Accardo 是其中一位可以過關的大師。我找到幾首他演奏 Paganini 的音樂,上載到網頁的 Radio Blog。如果你有小朋友在學習小提琴,請注意這是家長指引級別。請陪同小朋友一起聽並解釋學小提琴不一定要達到這個魔鬼境界,否則可能嚇親幼小心靈。

Caprice No. 1, 13 和 24 -- 三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個個小提琴家都要試但並非個個都拉得好。第24號是精華所在。

Moto Perpetuo -- 常動曲。可想而知小提琴唔會休息。

God Save the King -- 現今版本是天祐女皇,但在十九世紀英國國皇是佐治四世。唔知點解 Paganini 會用英國國歌作一曲主題與變奏;但國歌主題變到最後就不似人形。

Nov 18, 2007

諾曼第戰役 The Battle of Normandy


在法國北部,途經諾曼第海岸,要憑弔一番。諾曼第戰役我並不覺得很法國,主要交戰軍隊是英美聯軍和德軍。法國只是戰場的第一站。下車時天有雲,有肅殺氣氛;耶穌光照著山丘上的十字架和聖母像,但是否已經太遲。我將諾曼第海岸戰場的幾張相片放在一相簿,上載至網頁。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有一個短篇故事 "戰爭懤文 The War Prayer",講述教士引領士兵在出征前祈禱希望勝利;忽然出現一個老人,自稱神的使者,說他們的禱文有一段沒說出來是有關敵人的。他代士兵們讀出禱文,內容非常三級殘忍暴力,不能在此道出;如果你想知道真相,請看原文,並可欣賞馬克吐溫秀麗的文筆;全文只有兩頁。

我又想到英美和德國都是基督教國家,雙方軍隊都是同樣向上帝祈禱勝利。士兵上戰場要面對死亡,其禱告一定真心虔誠,應該獲得回應。諾曼第戰役盟軍死亡 45,000 人,受傷或失蹤173,000人;而德軍死亡23,000人,受傷或失蹤67,000人。

Nov 15, 2007

摩納哥 Monaco

去法國會去埋摩納哥 Monaco,因它在地理上是在法國境內。但它卻不是法國;在這個民主大過天的法國境內竟然有個君主獨裁的國家,都算諷刺。這個在法國又不是法國的地方有一隊足球隊,它卻參加法國甲組足球聯賽,成績還不錯。我去摩納哥其實只去蒙地卡羅 Monte Carlo;它是摩納哥的一個區,但在蒙地卡羅左右一望,已看完整個摩納哥。我將拍下的幾張相片做了一個相簿,已上載到網頁。

Nov 12, 2007

法國旅遊


今次九月歐遊只是去法國,由南至北,然後在巴黎停留七日。當地天氣時晴時陰,幸好秋高氣爽,沒有四十度高溫。除了令人神往的聖米歇爾山之外,我將旅遊相片分為四個相簿,已上載至網頁。最佳溜覽方法是用全螢幕模式觀看,即是 Internet Explorer 的 F11 功能鍵;亦請看看相片的說明,不過只有英文。

一‧法國城堡 French Chateau ─ 法國四處都是城堡。屈指一數,參觀了十個;有雷恩堡 Rennes le Chateau (即達芬奇密碼被發現的地方)、卡爾卡松古城 Carcassonne、蒙彼利埃 Montpellier、亞維農教皇城 Palais des Papes at Avignon、聖米歇爾山 Mont St Michel、聖馬洛城牆 St Malo、雪濃莎堡 Chateau de Chenonceau、都爾 Tours、尚博爾堡 Chateau de Chambord、凡爾賽宮 Versailles、羅浮宮 Lourve。

二‧沒有薰衣草的普羅旺斯 Provence without Lavender ─ 九月份薰衣草已經收割了;幸好草田還完整,可以見到綠色的田;如果稍遲數星期,經犁田後就會只見爛泥一片。除了遊客必到的薰衣草心臟地帶雪濃克修道院 Senanque Abbey 和隔鄰的古城戈德 Gordes 之外,普羅旺斯其實包括法國南部山區和地中海海岸,即是由蒙彼利埃,亞維濃至康城和尼斯。

三‧巴黎 Paris ─ 巴黎不愧為花都,一個星期都看不完。就一個羅浮宮,用一天都不夠,只看貝聿銘地上地下的金字塔就可以花不少時間;還有蒙馬特山的聖心教堂和藝術家雲集的小鎮,都是必到之地。

四‧人在法國 People in France ─ 在法國的人未必是法國人;尤其是在巴黎,似乎遊客比法國人還要多。

Nov 4, 2007

Arts Festival 2008

香港藝術節2008 會於明年春節後舉行,由2月14日至3月16日,門票已經開始預售。我把握時間,已經訂了7場。藝術節還送給我一隻宣傳CD,有演出的片段。我將已訂票的藝術家的演奏片段上載至音樂網頁,請你們聽聽,要訂票就要快手。

第一首是托馬蒂托六重奏 Tomatito Sextet 的 Manduka。托馬蒂托六重奏是演奏 Gypsy Flamenco 音樂,結合吉卜賽和佛蘭明高結他風格,非常熱鬧。

第二首是安德拉斯席夫 Andras Schiff 演奏貝多芬的C大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的第四樂章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No. 3 in C, 4th movement: Allegro Assai。我會去聽他的鋼琴獨奏會,和他聯同塩川悠子 Yuuko Shiokawa 和佩仁伊Miklos Perenyi 合作的鋼琴三重奏。

第三首是由張鈞量 Pius Cheung 以馬林巴琴 Marimba 演奏的巴哈戈爾德堡變奏曲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 Aria。張鈞量是香港新秀,他的馬林巴琴獨奏會要捧場。

第四首是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第二樂章 Tchaikovsky's Manfred Symphony: 2nd movement: Vivace con Spirito,由尤洛夫斯基與倫敦愛樂樂團 Vladimir Jurowski and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出。曼弗雷德交響曲是我喜歡的柴氏作品,但倫敦愛樂樂團今次來港是演出他的悲愴交響曲。另外,我還會去聽倫敦愛樂合唱團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和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出。

第五首是袁晨野唱 Rossini's Il Barbierre di Siviglia: Largo al factotum。袁晨野是著名中國男中音歌唱家,馳名歐美歌劇界。今次和香港管弦樂團演出歌劇選曲。

Oct 25, 2007

Mont St Michel


我於今個月去法國,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聖米歇爾山 Mont Saint Michel。很多年前我在電影看過以此山為背景的場面,是一隊武士在黃昏策騎進入城堡,印象很深刻。所以我先將聖米歇爾山的相片做了一個相簿,放在網頁,可用全螢幕觀看。

聖米歇爾山在法國北岸,面臨大西洋,離岸有一公里遠;四周是淺灘,但潮漲時水深有十多尺。在未有道路到達之前,有很多涉水而來的朝聖者被急漲的潮水溺斃。請看在衛星攝得的聖米歇爾山地勢相片。



聖米歇爾 Saint Michel,即是聖米高,或聖米迦勒 Saint Michael,是大天使 Archangel,很高級的。它是一個很暴力的天使;傳說它擊敗撒旦將其打落地獄。相傳在公元708年,它報夢給奧伯特主教 Bishop Aubert 要在此山為它建造一教堂。主教不理會,它就再報夢並在主教額頭上燒了一個洞;不過這亦有可能是主教籌款的方法。我又想起各種不同的天使,有可愛的小孩、傳訊息的速遞員、從不離身侵犯私隱的庇護者和戰鬥力無比的大天使。神在第六日才創造的人,應該是最佳創造物,但天使卻比人更佳,又有超能力,又可以和神直接溝通,難怪會被祟拜。除了聖米歇爾之外,埃塞俄比亞正教亦崇拜另一大天使聖加百列 Saint Gabriel。

聖米歇爾山本為教堂,在十世紀後改為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政府收回作為監獄,囚禁罪犯和政敵;期間被破壞,1874年才開始復修。請看這一個仍被保留在聖米歇爾山的聖母與耶穌像,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耶穌頭部被砍去。如果曾生以法革而非文革比喻極端民主,可能唔會俾人鬧得咁多。

Oct 14, 2007

山口百惠唱梅豔芳

山口百惠把聲很清,但梅豔芳就厚和低。我較喜歡梅豔芳唱幽怨的歌。不知是否湊巧,梅豔芳出道山口百惠就嫁人引退了。

請到我的 Radio Blog 聽聽山口百惠唱梅豔芳的歌:

1. 山鳩 (shan kau)
2. Rock and Roll Widow (rock n roll widow)
3. 在晴朗的一天 (on a clear day)
4. 曼珠莎華 (man chu sha ka)
5. 感謝你 (thank you)

Sep 12, 2007

MIDI Music

現代的 sound card 上的 wave table 比舊式的 synthesizer 還要好。我現在用的 sound card 是 Creative Lab 的 Xi-Fi。它奏出的 MIDI 音色比我在多年前用的 Roland Sound Canvas 較好。於是我找來很多年前寫的前衛音樂 The Sea,將它修改延長,從新安排樂器和平衡音量來以 Xi-fi 演奏。改編的 MIDI 和 MP3 版本都已上載代替了原來在音樂網頁的檔案。我還臨時將 sound file 做了一個 radio blog streaming。

Jul 5, 2007

In My Life


Beatles擁護者應該會識George Martin;他是Beatles多年來唱片製作人,人稱第五位Beatles。數年前他集合歌藝界名人,重新製作一張全Beatles歌曲的唱片叫做In My Life。這是其中我喜愛的幾首,放在Radio Blog請你聽聽。

Come Together 由Robin Williams和Bobby McFerrin.唱出。McFerrin是著名人肉樂器,他的聲音有四個八度的音域。請聽開端的低音樂器,就係佢把聲。

A Hard Day's Night 由Goldie Hawn主唱;就係做戲個位喜劇大眼女演員。把聲唔錯,同Beatles所唱的味道完全不同。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由Celine Dion主唱。歌后唱功唔駛介紹。

A Day in the Life 是電結他音樂,由大師Jeff Beck表演,結他聲柔到好似人聲。

Here Comes the Sun 又是結他音樂,由古典結他宗師John Williams演出;結他和管弦樂效果一流。

主題曲In My Life 用鋼琴奏出旋律,由Sean Connery朗誦;他就是那位老牌占士邦。歌詞如下:

There are places I remember
All my life, though some have changed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

All these places had their moments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But of all these friends and lovers
there is no one compares with you
And these memories lose their meaning
When I think of love as something new

Though I know I'll never lose affection
For people and things that went before
I know I'll often stop and think about them
In my life I love you more

Jul 3, 2007

El Jem


整理突尼西亞的相片時,還有少量錄影片段可用。我將它們整合為影片,放在Youtube。這是在突尼西亞伊利捷El Jem拍攝的畫面。El Jem在突尼西亞中部,主要遺跡是一個羅馬鬥獸場。這個設施規模很大,又因位置適中,相傳當時整個非洲北部的人民都會到此觀看這項殘忍的運動。遺跡保存得很完整,看台大部份仍未倒塌,鬥獸場地可用,而地下囚禁猛獸和奴隸的囚室仍可以參觀。有興趣請到此看看影片

Jun 24, 2007

突尼西亞


四月份到突尼西亞旅行,相片現在才整理好。突尼西亞在非洲北岸,在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間,所以兩者的特色都有。突尼西亞原居民是北非的帕帕爾人 (Berbers);但該區數千年都被外人統治,有迦太基人、羅馬人、亞拉伯人以至近代法國人,所以各種地貌和文化遺跡都有。我將相片約略分為三個相簿,都已上載至網頁。

第一個相簿是突尼西亞的沙漠。其實沙漠區並不只是茫茫大漠;還有沙漠中最重要的綠洲、山脈、鹽湖和在沙漠邊緣居住的帕帕爾人地穴。星球大戰第一集 Luke Skywalker 少年時就是住在這處的地穴;請看看你是否還認得場景。

第二個相簿是羅馬人在突尼西亞的遺跡。羅馬人在地中海沿岸,包括歐洲、中東和非洲都有根據地。在突尼西亞我遊覽了五個羅馬人遺跡,然後還加上一個巴都博物館 Bardo Museum。這個博物館主要是收藏羅馬時期的馬賽克彩石壁畫。

第三個相簿是現在的突尼西亞。因為突尼西亞獨立前為法國殖民地,所以現在法語仍然通行,處處可見法國式小鎮風情,而又有本土色彩的古城市集。突尼西亞人信奉伊斯蘭教,到處都是清真寺,所有都是在使用中。

Jun 4, 2007

高姆洛夫


大家如果看過我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相簿,而想去旅遊的話,要知道該區現時尚未有由香港直航的班機。大多數的行程都會經北面的匈牙利和捷克出入。從捷克向南走,極有可能會途經捷克南部波希米亞區的高姆洛夫古城。我去年路經此城,在此地午餐和遊覽了數小時。

這個小城鎮叫做 Cesky Krumlov。捷克有兩個 Krumlov;為以識別,在南部波希米亞區的叫 Cesky Krumlov,而在東南部摩拉維亞區的就叫 Movarian Krumlov。這個高姆洛夫古城充滿古代氣息,尤如回到中世紀的歐洲,有小河流水,古老民居,修道院和城堡。入口道路很狹窄,在高大的拱門下通過,拱門在狹谷之間建造,其上就是多層的修道院,氣勢甚佳。當日剛好是星期日,小鎮的廣場有市集,還有管樂團助興。

城堡和修道院都建在小山上,從高處拍下的小鎮全景效果不錯。請看看拍攝時的情況。相簿已經上載至網頁。



Jun 3, 2007

The Carpenters

音樂網頁的 Radio Blog 是時候需要更新了。我找找舊唱片,看到這張重新製版,音色改進不少的 The Carpenters 全集。大家請不要叫這個樂隊為木匠,因為 Carpenter 是他們的姓氏,正如不要叫馬先生為 Mr Horse 一樣。

The Carpenters 的主要性格在於歌手 Karen Carpenter 的聲音。她在中音音域的音色毫無瑕疵,控制樂句極為巧妙,在歌曲感情的表達上十分出色,所以唱情歌和失戀歌曲都令人感動。我特別選了幾首不太憂傷的歌曲,希望聽聽她較為歡愉的一面。

This Masquerade
Please Mr Postman
Ticket to Ride
Yesterday Once More

Karen Carpenter 於1983年去世。

Apr 30, 2007

以色列相片

剛從突尼西亞回來,相片尚未整理,但發覺年初到以色列和約旦之行仍有相片積壓,就速速將餘下的相片做了兩個相簿。

以色列一帶被說是聖地,又說是神選擇的子民的地方,這只是數千年來舊約的說法。其實香港的教徒也是神選擇的子民,或者正確的說法是人自己選擇了神。基督教,東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是起源於舊約,尤其是摩西的故事;之後的歷史、律法和信仰都是由人自己創造,而引致爭執不斷。

自古以來,因大自然的不可知,以致所有的古文化都要求助於一個不可知的神。他並不仁慈,人類對不可知的力量都異常敬畏。我在以色列就看到這張相片所顯示的神的威力,想來和古人看到的應該差不多。


舊約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去找尋神所承諾之地,但找不到;他和以色列人在荒野流浪了四十年,最後來到尼波山。在尼波山頂,摩西手執權杖,向西方遠望,就看見了神所承諾之地。


摩西在尼波山頂看到的,就是在荒野難得一見的水源,是死海,約旦河谷和遠處耶路撒冷所在的小山。


聖地的大部份典故和耶穌無關。我其中的一個相簿,是沒有耶穌的以色列;另一個是在聖地的普通人。你如果有興趣,歡迎到網頁相簿看看。

Mar 31, 2007

基督教舊地

香港人到以色列旅行,少不免會聯想到基督教聖地,因為基督教在香港立足時間不淺,就算不是教徒,總會在求學時或在書本、電影或電視接觸過這方面的資訊。但雖如此,基督教在以色列一帶並非十分流行。基督教一開始就被猶太人和羅馬人打壓,初期為地下宗教,直至四世紀東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才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但此情景只維持了二百年,這個地區就被亞拉伯帝國佔據,從此成為伊斯蘭教地區。雖然在十一世紀後的幾百年間十字軍曾數次征服此區,但他們是外來統治者,很難說對基督教有大貢獻,之後統治權長期在伊斯蘭教手中,一直延續至近代的奧圖曼帝國。二十世紀以色列立國,為猶太教國家。在二千年間,基督教在耶穌的地方只興盛了百分之十的時間。

基督教舊地,即耶穌活動的地方,可以根據新約一一印證;這是要歸功於聖海倫拿,即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她到以色列找尋新約提及的地點以興建教堂;但這已經是耶穌死後四百年的事。如果我們要印證四百年前的歷史,那大約是明朝滅亡的時期。反清復明的事蹟,在當年亦是被打壓,要尋找確實地點真是很困難。不過基督教就以聖海倫拿的工作為事實,在這些地點崇拜了一千六百多年。

我在以色列旅行的相片中選了一些和新約有關的相片來做了一個網頁相簿,已上載,有興趣請看看。這並不是行程中最好的相片,而且未包括風景、人物、猶太教、十字軍城堡和羅馬廢墟。但新約是有史以來最詳盡的古代歷史,值得到場印證。行程主要圍繞兩個地區;一是加利利海週邊地區,耶穌在此地兩年,二是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勒。陪伴我的旅行導遊是一個由南非移民以色列的猶太教徒,但他手持新約,到每一個地點都會讀出有關的福音金句,就和聖海倫拿的做法一樣。在以色列,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氣氛濃厚, 基督教的存在就只是遊客要到的教堂,而做祟拜的都是遊客,當地人只以基督教為做生意的機會。

Mar 13, 2007

失落古城帕特拉

農歷年假期往以色列和約旦旅行。我幾年前已計劃前往這區域,但始終未能成行,有時是地區局勢問題,有時是機票問題。今年可以安心出發了,但行程選擇很多。我很熟悉以色列的宗教歷史,可以去印證一下;但約旦在古代和以色列是同一地區,摩西在曠野流浪四十年,終於死在約旦尼波山,所以我最後都是選擇前往以色列和約旦。

但其實我真正想看的是位於約旦南部的失落古城帕特拉 Petra。主要的原因是奪寶奇兵 Indiana Jones 的故事;這部電影在帕特拉取景,主角在此找尋聖杯;不過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但這個古城非常美麗,又充滿神秘感,所以我為它做了一輯相片,已經上載到網頁相簿。聖地的相片要稍後整理。

帕特拉位於古代通商之路,又有水源,又有天然屏障保護,所以路過的商旅都會到此逗留,補充糧水,當然要付出相當費用;帕特拉於公元前數百年已因此致富。帕特拉有群山保護,入口是巨石之間一條狹窄的裂縫,利於防守。在三世紀時,一場大地震破壞了大部份建築和主要水利系統,帕特拉因而沒落,就此荒廢了千多年。

整個古城和山區都是花班的紅沙岩,所以帕特拉又被稱為玫瑰之城。這裡並沒有玫瑰花,但所有景物都是淡淡的玫瑰紅色。請你看看相片;雖然我已經盡量平衡色調,但相片仍以淡紅色為主。我又簡略地在相片加上註解,希望可以加強記憶。

Jan 25, 2007

濕地公園

有很多朋友和同事都說要去看看濕地公園,但講的人多,做的人少。聽聞有去過的人卻音訊全無,不知是否始終不成行,或敗興而歸,或是掛名匆匆一遊但沒有什麼感覺。於是我把握時間,自己去看看政府花了錢是否值得。

濕地公園在天水圍,距離港島非常遠,但交通方便,從中環乘公共巴士直達公園正門只要三十分鐘。公園鄰近天水圍市區,我起初想像這樣對雀鳥影響會很大。但公園設計非常聰明,以廣場、展覽館、水池分隔濕地;雀鳥棲息的地方都聽不到車聲,是市區旁邊一個幽靜的地方。

舟車勞頓來到公園,看到入口設計已經覺得心懭神怡。沿著一幅廣闊的草地,行上一個小斜坡,一片很大的濕地忽然出現在眼前,感覺有點震撼。進入公園內,首先是看展覽館,展品尚算豐富,以各種自然環境作主題,還有適合小孩子的教育展品。用大半個鐘看展覽,可以使人心境安靜下來,然後再慢慢走出去濕地探訪動植物。

和米埔比較,濕地公園的規劃較完整,可看的東西較多,尤其是植物品種很豐富,有一些種類是刻意栽種。可能我孤陋寡聞,很多植物我都不認識;請問有誰知道這種植物的名字怎樣讀?



公園內除了觀鳥之外,可以看的動物甚多,有各種大小魚類,在泥灘出沒的紅蟹和彈塗魚,蝴蝶和其他昆蟲。鳥類以白鷺最多,在不同季節當然還有各種侯鳥。在濕地公園拍的照片已經上載到網頁相簿,有興趣請看看,當中包括這幅奇特的照片。怎樣奇特?到相簿看看可以找到答案。

Jan 6, 2007

莫札特再生

莫札特出生已經有兩個半世紀,二零零六年是他誕生二百五十年,所以整年慶祝活動不斷,莫札特紀念音樂會多不勝數。幸好他的音樂百聽不厭,多些也無妨。不過二百五十年又如何,只是一個數目而已。二零零七年是他誕生二百五十一年,這亦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數字。我覺得這應也是莫札特重生的日子。剛找到一隻以莫札特音樂為主題的爵士樂唱片,就更新了網頁的 Radio Blog 音樂。

Klazz Brothers 是一個爵士樂三重奏,有鋼琴,低音大提琴和鼓。他們和兩個古巴敲擊樂手合作,加入拉丁音樂節奏原素。這張唱片 Mozart Meets Cuba 全部都是莫札特音樂,改編為爵士樂再加入拉丁敲擊樂器,另人耳目一新,更令莫札特仰慕者睡不著。

第一首是 Sonata in C minor,原是鋼琴奏鳴曲,現在更像一首拉丁舞曲。

接著是慢版的 Clarinet Concerto。此曲的慢版主題,曾被選為最美麗的旋律之一。雖然一個旋律是否感人是由很多個人因素影響;但起碼這個旋律主題是十分受歡迎。

第三首是快版的 Turkish March。它是A大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這段音樂耳熟能詳,由小孩子到大人無人不識,但中段的爵士樂變奏就好少人識。

第四首慢版音樂是 Piano Concerto No 21。這是一段我很喜歡的旋律,尤其是用低音大提琴拉鋼琴的主旋律,風味更佳。大家會覺得這段音樂很熟,因為在某個電視廣告聽過。

最後是 Eine Kleine Nachtmusik,就是著名的 K525 G大調弦樂小夜曲。我聽了覺得好笑,莫札特音樂可以變成這樣,證明他的音樂跨越年代,可塑性甚高。

Followers